襄水,千百年来一直滋润着襄阳城。近年来,我市启动了15公里襄水岸线修复生态提升项目(简称襄水项目),让这条古河道重现水清、岸绿、景美的自然景观。
凤林古渡生态公园西邻习家池,北接岘首山,南望鹿门寺,位于襄水汇入汉江的入江口,是襄水项目一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设计与建设团队坚持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生态野趣与人工造景巧妙融合,对东西两岸进行生态提升改造,再现古河道的景观风貌。
溪流潺潺,鸟鸣阵阵,层林尽染,清香袭人,江景之美一览无余……如今,凤林古渡生态公园焕然一新,即将成为人们生活休闲的好去处。
公园在规划设计中如何注重生态环境的修复提升?如何凸显凤林古渡深厚的文化底蕴?9月17日,凤林古渡生态公园设计专家和建设者齐聚一堂,细数设计、建设中的亮点。
中国美术学院生态与园林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马少军:
用景观设计的匠心巧思重现凤林古渡的生态诗意
全媒体首席记者 朱科
从地貌上讲,凤林古渡是襄水与汉江交汇后形成的生态湿地,有大量丘陵状的沙包,也有平整的滩地。从文化上讲,凤林古渡是襄阳文化资源十分富集的重要点位,荟萃了大量的民间传说、名人逸事,拥有深厚的人文积淀。诗人孟浩然的故居涧南园就在附近。凤林古渡是个渡口,历代文人墨客从这里经过都会驻足,挥毫泼墨,留下诗词名篇。在这片湿地和沙滩的背后,实际上藏有很多诗意和诗情。我们设计专家和设计团队的工作是用景观设计的匠心巧思重现凤林古渡的生态诗意。
凤林古渡是一个生态湿地,我们在设计时,注重用人工手法“让自然回归自然”。
首先,根据湿地的自然地貌,在公园里设计有卵石滩、沙滩,配有小岛、小湖。湿地里河网纵横,我们根据不同地势设计了不同的桥来进行沟通。园内大多数的桥都是平桥,体现亲水的感觉,部分则采用了拱桥。即便是拱桥,每座的弧度也不一样,材质也不完全相同。有些桥是用石头做的,有些则是用木头做的,总归就是要体现亲和力。我们设想的是,园内的每一座桥都被赋予特定的寓意和名字。
其次,我们在园内设计种植了大批耐水、耐湿的植物,有沼生植物,也有挺水植物。湿地是地球的“肾脏”,湿地的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公园的设计能够充分体现湿地的生物多样性,让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各种生物与我们人类和谐共存。如今,凤林古渡生态公园完工,已经吸引不少鸟类栖息。市民来到凤林古渡生态公园,能够看到不同种类的鸟、鱼、虾,能够感受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自然之美。
在公园的人文设计方面,凤林古渡拥有先天的优势,我们实际上是站在文化巨人的肩膀上进行设计。前面提到,孟浩然故居涧南园就在公园周边,他也创作过凤林古渡的诗篇。历代文人墨客也有不少以凤林古渡为主题的作品。于是,我们在园内设计有小路,取名寻诗径,并在不同点位采用刻石、雕塑等方式,展示历代名家的诗词名篇。如此一来,市民和游客在目睹公园生态之美的同时,也能“沐春风而思飞扬,凌秋云而思浩荡”,深深感受到凤林古渡的人文之美。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设计师肖峰:
营造具有生态性、文化性和体验性的景观空间
全媒体记者 秦小芳
凤林古渡生态公园以凤凰滩为主要景观的展示场地,我们在延续滩地自然景观风貌的基础上,营造具有生态性、文化性和体验性的景观空间。
在空间布局上,公园以襄水为轴线,分成东岸、西岸两个片区。西岸以提升改造为主,优化园路系统,柔化岸线,沟通水塘,形成完整的游览体系;结合渡口意象,采用青石板为步道材料,形制古朴独特,营造出古纤道风貌。东岸江滩区域在保留现状密林的基础上,引入水溪、绿岛、浅滩,架设栈道平台,对场地高差进行梳理,打造江滩湿地景观;岛屿布局错落有致,高峰低谷,岛屿间通过青石栈道、桥梁连接。
在水系规划上,我们在保留水系自然形态的前提下,反复研究襄水上游水系冲刷形态和水系分散规律,注重再现公园的自然水景,营造蜿蜒水面与错落有致的岛屿风貌,重现襄水入江的自然形态。
在植物配置方面,东岸场地处于洪泛区,以落羽杉、水杉等耐水耐湿树种为主,下层搭配成片种植的鸢尾、芦荻、香蒲等多年生宿根花卉,营造“云树苍茫、蒹葭盈洲”的江滩湿地景观。北侧堤坝增加了以草坪、花卉、花径为组合的草甸子景观。
此外,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园内还栽培有引鸟植物,打造适宜鸟类生存的栖息地。现在,园内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生态环境优美,游人可在这里看到白鹭、翠鸟、喜鹊等身影。
中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项目经理王伦:
创新施工方法 再现古渡风貌
全媒体记者 周娜
为了营造出凤林古渡生态公园“云树苍茫、蒹葭盈洲”的江滩湿地景观,我们在建设中克服困难,采用了很多因地制宜的施工方法。
凤林古渡生态公园的三角洲由12个小岛组成,岛与岛之间通过16座桥相连。其中,石平桥5座、石拱桥4座,木平桥4座、木拱桥3座,长约1300米的生态水系环绕其中,与汉江和襄水贯通。
在公园三角洲建设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一面靠汉江,一面靠襄水,一面是防洪堤坝,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加上园内水网密布,将每个岛天然隔开,导致我们在建设过程中遇到施工组织及运输方面的困难。为此,我们修建了直达江边的临时道路,让岛屿、水系、桥梁施工与建设材料运输并行,有序推进工程建设。
在临汉江约400米的生态护岸建设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不少难题。施工之初,汉江边风大浪急,拦水的沙袋多次被冲垮,基础挖开后又出现大量的涌水和流沙。对此,我们采用木桩护坡,加大拦水坝断面,并进行分段施工、快速施工。最终,我们将该工段的施工难题一一化解,安全优质地完成了生态护岸建设。
凤林古渡生态公园有一处重要景观,名为“平江映月”。此处设置有一个约300平方米的木制亲水平台,可以供游人歇息、静思观江。为了让游人距离水、景更近,这处平台被要求一半在水中、一半在岸上,这给施工增加了一定难度。通过查阅地质勘查报告,我们发现,这处滩地的地基承载力较弱,普通的独立基础施工不能满足建设要求。对此,我们采用了高强预应力管桩和筏板基础相结合的施工方式,确保了亲水平台的安全性、实用性。
襄阳汉江生态经济带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工程部副部长谢文明:
强化生态修复 打造“会呼吸的公园”
全媒体记者 周娜
为了保证城市暴雨洪水快速排走,我市对原先自然状态的襄水河道进行了裁弯取直,用混凝土等材料对大部分河道进行了“三面光”渠化处理。此举虽然使行洪排涝能力提高了,但阻止了河水下渗,影响了地下水的补给。而且,硬化的河道里难以生长具有净水功能的植物、微生物、鱼和其他水生生物,河水的自净能力减弱,水质也每况愈下。
凤林古渡生态公园是襄水项目一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河道修复工程在满足防洪要求的同时,以尊重自然、修复生态为主导思想,在入江口江滩的自然基底下,采用生态化改造的方式,恢复襄水入汉江的自然水系形态。生态化改造完成后,不仅提高了防洪标准,更丰富了滨江景观。
公园内的河道岸坡和滩涂水系均采用石笼网箱生态化护岸改造。石笼网箱是将抗腐蚀、耐磨损、高强度的低碳钢丝制成网箱,填充石料,形成柔性的、自透水的、整体性的防护结构。在施工中,石笼网箱生态护岸设置在略高于常水位的位置。在常水位以上,我们采用草地缓坡入水的方式,让水离人更近。这样一来,既维持了水系自然形态,又达到了固岸护岸的效果。
这种生态化的护岸优点非常多,既可以让雨水通过石笼网箱降低径流速度,对雨水中的营养物质进行净化,还可以让鱼虾在石缝筑巢产卵,让水生植物在石缝扎根生长。最神奇的是,这种生态化的护岸还会“呼吸”——河道处在丰水期的时候,河水可以渗透到堤外的土壤里面,回归到地下,补充地下水;枯水期时,地下水能够通过石笼网箱反渗到河道,为河道提供自然补水的源泉。这样一来,生态化的护岸就让河水与地下水实现了相互补给,打通了两者自然交换和调蓄循环的通道,整个过程很像人类的呼吸吐纳。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生态提升工程,凤林古渡生态公园的生态功能更加完善,生态体系和物种更加多样,将成为“会呼吸的公园”。未来,这里的鱼虾将更多,以鱼虾为食的各种鸟类也将前来栖息。如今,我们将一段不易亲水、护岸生硬的河道,恢复建设成了“苇荷相连、鱼虾洄游、风光秀丽”的生态公园。市民和游客走进公园,就可以感受湿地之美,感受公园的“气息”,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妙。
组稿:通讯员 何丽 辛清英 张帆 全媒体记者 朱科 秦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