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日报】传承襄水历史文脉 打造生态自然栖息地 ——规划建设专家细数襄水源生态公园中的亮点-m6米乐app

【襄阳日报】传承襄水历史文脉 打造生态自然栖息地 ——规划建设专家细数襄水源生态公园中的亮点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23日 阅读次数:11


作者:朱科 秦小芳 杨帆 见习记者 袁一君




千百年来,襄水一直滋润着襄阳城,是襄阳的母亲河,是襄阳的文脉,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为了让这条母亲河重生,市委、市政府启动了襄水岸线修复生态提升工程,全力让襄水重现水清、岸绿、景美。

作为襄水岸线修复生态提升工程“一带五区”当中的首个节点,襄水源生态公园规划建设团队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修复提升,在保留大片的土丘密林基础上,对现有堤岸进行拓宽、堆石,拦水筑坝,形成陂塘湿地、林地生境等地貌,起到涵养水源、净化源头水质的作用。

水榭亭台、小桥曲径、绿树成荫、花草层叠……如今的襄水源生态公园充满“古意”“野趣”,即将成为市民新的休闲娱乐好去处。公园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如何突出“野趣”?在恢复“古水道”风貌上如何精益求精?在生态保护和提升方面如何统筹推进?4月20日,襄水源生态公园规划专家和建设者齐聚一堂,为大家细数公园规划、建设中的亮点。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设计师肖峰:

依山就势打造高品质生态公园

襄水源生态公园是15公里襄水风光带最关键的部分之一,设计主题为“生态襄水源,追忆母亲河”。公园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保留现状林带4.1万平方米、水系4.4万平方米,景观绿化面积达到11.5万平方米。

为恢复古水道风貌,我们充分研究襄水历史延存和空间格局,遵循最早的水系自然脉络,恢复和展现历史盛期襄水滨水景观格局和郊野园林特色,为市民提供有历史感和文化魅力的滨水开敞空间。断面设计上,坚持宜宽则宽、宜弯则弯,适度调整河道岸线形态,营造自然蜿蜒的河流走向,与沿线景观生态空间相得益彰。

结合襄水源头的特殊地位和场地特点,我们依山就势,利用场地的高落差,在保留现状大片的土丘密林基础上,对现状生硬堤岸进行拓宽、堆石,拦水筑坝,形成陂塘湿地、林地生境等地貌,起到涵养水源、净化源头水质的作用。

陂塘湿地选择耐水湿的落羽杉、柳树作为主要乔木树种,水塘选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进行种植,绿岛湿地岸边种植水生美人蕉、鸢尾、再力花、红蓼、千屈菜等滨水植物,起到过滤水质、涵养水源、滞洪防洪的作用,也有利于为鱼类、鸟类创造生息空间。

林地生境是襄水生态服务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结合现有常绿背景林,将落叶树种和常绿树种相结合。乔木选择高大挺直、树荫浓郁、季相明显、冠大叶浓、枝条舒展的乡土乔木,如古槐、皂荚树、合欢、朴树。地被选用蓝花鼠尾草、细叶芒、狼尾草、地肤、木芙蓉等片植的宿根草本,一方面,能够与松林等层次结合紧密,营造疏林草地的自然景象;另一方面,能够自然生长,不需要人工修剪,呈现一片一片分布,凸显生态公园的风貌。

为构建生物栖息地,营造生物多样性,我们在公园栽培引鸟植物,在水中投放鱼虾等,同时采用生态护坡和水生植物设置等手法,构建园内生物栖息地。现在,园内清晨鸟鸣连连,入夜蛙声一片,生态环境非常优美。

园内设置了四栋服务建筑,建筑采用坡屋顶形式,同时控制坡屋顶斜坡在15度左右,将建筑隐藏在山林之间,实现建筑和山林有机融合,打造山林掩隐中的场馆。建筑坡屋面均采用现代木结构,一方面,延续了中国传统木建筑的文脉特征,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另一方面,充分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目标导向,减少了钢筋水泥的使用,同时现代木结构屋顶内部自然形成优美韵律,免去二次吊顶装修工序,有效节约建筑能耗,进一步深化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在公园智能化方面,室内装修中,我们考虑采用智能化的灯光、通风等室内环境控制系统;水文馆展馆内采用“5g ar/vr”模式,利用微美全息光场视觉,给游客带来深度沉浸式体验。室外空间考虑局部采用无线充电座椅、场景互动设施等户外体验感强的智能手段,为游客提供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游园体验。

此外,在公园整体设计中,我们引进海绵城市理念,场地考虑“渗滞蓄净用排”六字真言。在1.5公里的生态绿道中,充分运用海绵生态透水滤水技术,路面使用高强砂基透水材料,由高强度透水混凝土基层和生态砂滤水面层组成,能够保证高承载能力和高透水性能。通过微米级的孔隙防止堵塞的同时,能够将路面雨水进行高效过滤,将洁净的雨水收集排入襄水河道,补充襄水水源。

襄阳市水利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设计师付胜红:

襄水治理坚持生态与实用相结合

襄水河道治理中,我们首先创新了设计理念。襄水河道经过多年整治,经历了防洪保安、防洪综合整治、生态综合提升三个阶段。防洪保安阶段,主要对干流河道进行过洪断面开挖并砼衬砌,提高河道流速,提升河道行洪能力;防洪综合整治阶段,对河道行洪断面基本采用石笼和草皮等生态化处理方式,同时对整个防洪体系进行了水系连通。

经过多年运行,河道行洪排涝能力显著提高,但汛期水患问题仍然存在。同时,河道在枯水期依然干涸。为此,我们在思考怎么尽量让洪水来得慢些、枯水期河道还能有水流时,设计思路又有所调整,河道治理进入了生态综合提升阶段。本阶段不仅对干流河道进行了拓宽及岸线生态提升改造,最重要的是对襄水流域各支流片区采用陂塘湿地理念进行打造,通过堰塘、陂塘湿地的调蓄使洪水慢下来,这样支流洪水到达襄水主河道的时间就拉长了,干流河道洪峰就自然削减了,同时堰塘湿地可留存更多雨水,在枯水期为干流河道补水提供了可能。

襄水源生态公园河道生态综合提升主要包括河道生态治理、堰塘整治及陂塘湿地系统建设,同时对各系统进行水系连通。襄水源生态公园的建设,可为后续襄水流域各支流片区的打造提供参考。

其次还突出实用性亮点。襄水源生态公园梯级堰塘均设置有放空管(坝下埋管),该设计非常适用于堰塘整治及陂塘湿地的建设。襄水源生态公园建设经历汛期和雨天,为保证堰塘内岸线及建筑物在干地施工,需对堰塘放空水位,尤其是园内有5级梯级堰塘,各堰塘蓄满后每次放水总量在20万立方米以上。如果抽排将极其影响工期且费用过高,所以放空管在施工导流过程中起到很大作用。在极端雨水天气来临前,通过闸阀的控制腾空堰塘,预留蓄水空间,可削减干流河道的洪峰。在后期运行管理过程中,放空堰塘,可对堰塘进行清淤、岸线维修等工作。

最后我呼吁大家,要增强水患意识,不侵占、不压缩河道管理范围及地势低洼区,给我们河道预留足够的蓝线空间,同时保护岘山山体,减少对岘山脚下周边的土地开发,同时加快襄水流域其余支流片区的改造。襄水河汛期洪灾隐患将极大消除,实现清水长流。

襄阳市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善主:

在襄水源生态公园中融入“三大亮点”

兼顾源头保护和景观打造。在襄水整体设计中,我们采用了源头保护的思路,在公园之外申报划定襄水源生态保护区,在区域内进行生态恢复。增加植被,丰富优化山南林木,涵养水源,净化源头水质,进行全系统的源头保护,恢复原始生态风貌,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重现了水清、岸绿的美好景观。

采用陂塘体系的海绵设计。襄水作为汉江支流,自古以来都承担着城市防洪的功能。公园利用陂塘这一自然的海绵系统,通过上游蓄水,减少下游的排水压力,把海绵城市理念运用其中,发挥沟渠、坑塘、湿地和河流等“海绵”作用,实现雨水的就地消纳利用,减轻襄水的防洪压力,解决城区的洪涝灾害、水资源污染问题,使得排涝治污问题不再棘手,让城市“与洪水为友”。在防洪基础打牢的前提下,进行生态景观设计,提升襄水防洪功能,对于完善城市功能、维持水源安全、提升城市品位意义重大。

用造园的思想和精细度打造“野趣”。在设计和施工手法上,采用自然野趣,强调自然属性而非人为。自然生态景观减弱了人为干预痕迹,不是人为将植物修建成特定形态,而是更加注重保留山水、村落、田园、溪水的自然生长形态,保留山体的原始风貌。随着时间的推移,绿植、山体等景观自然生长的形态和趣味愈发明显,尤其是公园内河道部分的“草坡入水”景象,草坪和水的交界处不见堤,展现出草坪和水流的自然交界形态。同时,用心用情用力,从设计到施工建设做到精细化管理,优化苗木施工工序。香樟、国槐、榔榆等大型树种点缀其间,绛桃、花石榴、红叶李等果树为衬托,加上灌木修饰,打造层次感丰富、兼顾野趣和美观的景象,形成“脚下是草、远处是水流、对面是山”的“山、村、田、溪”自然本色。

襄阳汉江生态经济带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工程部副部长陈祥:

坚持以人为本 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游园体验

襄水源生态公园以生态园林风格来打造,同时吸收公园为公众开放的理念,为公众休闲旅游提供新的空间。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细节着手,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游园体验。

在不少公园,我们经常看到“绿草茵茵,脚下留情”这样的标语。但在襄水源生态公园,我们以市民体验为第一原则,致力于打造“景观化、可进入、可参与”的草坪,让游客可以亲近大自然。

在草坪设计上,我们采用暖季型草和冷季型草搭配,达到四季常绿、绿草如茵的效果。同时,充分考虑人流量和景观效果,严格控制草坪大小,将长度控制在110米左右,在视觉上不会给人过于空旷、单调乏味的感觉。在草坪铺设上,严格控制草坪的贴合度,通过草坪碾压机进行多次碾压,让草坪和土壤紧密结合,保证草坪建坪成功。同时,做好日常养护、修剪,春、秋季分别追播一次,确保草坪一年四季如春。

节假日期间,市民可以带着孩子在草坪上嬉戏、放风筝、玩滑板,享受亲子时光,也可以和朋友一起来打卡拍照、放松身心。

为满足游客的亲水需求,我们不仅利用景石堆叠形成层层跌水景观,而且景石上方可以保证行人的通行,让大家感受脚下的潺潺流水。公园内,我们也设置了很多亲水平台,游客可以近距离地接触襄水、打卡拍照。

除了常规入口之外,我们在周边居民区设置了一些出入口,将台阶、石头全部铺好,为附近居民提供休闲游玩的空间。

作为襄水岸线修复生态提升工程的首个节点,襄水源生态公园从2021年9月底全面开始建设。我们组建专业化的工作团队,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重难点问题,确保各项工作在最短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

我们充分吸收其他生态项目建设经验,并组建大师团队,精选本地树种,全过程对每一棵树进行源头把控,每3天组织专家到工地现场实地指导,大师团队每周召开专题会研究讨论,确保项目精益求精。

在景石的选择与叠放上,精心挑选本地石头,使其与周边自然环境协调。结合地貌,运用千层石等景观石,使人有置于山林之感。同时,模拟自然中万物的本来状态,采取石无定位的布局,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全媒体记者 朱科 秦小芳 杨帆 见习记者 袁一君 通讯员 何丽 焦晓霜 张帆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