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朱科 杨洋 通讯员 何丽 秦帅 朱斌
春天的脚步已经到来,“智慧之眼”也即将点亮。
3月22日,记者走进武汉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襄阳示范区项目(简称武汉理工大学襄阳示范区项目)建设现场,只见一栋栋米白色的多层建筑现代大气,椭圆形步道围合的园中小湖秀美婉约,一排排精心栽种的绿化带和行道树简洁有序。现场的工人们正按照时间节点和工序,对各个建筑物内部进行装饰装修。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着力引进国内一流高等学府。2020年9月24日,武汉理工大学襄阳示范区项目开工,正式开启了校地合作的新篇章。
作为项目建设方,汉江国投紧盯交付工期目标,千方百计保安全、抓质量、抢进度,努力推动项目如期建成。“必须严密制定工作路线图,完善督办机制,尤其要加快创新,在提升技术支撑能力上狠下功夫。”汉江国投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勇说。汉江国投有关负责人现场办公,听汇报、提要求、明思路,推动项目打造成为安全工程、优质工程;子公司襄投置业、襄阳路桥相关负责人切实履行投资建设责任,配齐配强项目管理班子,采取优化施工组织、增大作业工作面、增加施工班组等举措,各作业班组甚至将施工计划精确到天。
7栋产教融合中心实验室、5栋教师专家楼、4栋学生宿舍楼、3座教学管理楼,还有图书馆、食堂……武汉理工大学襄阳示范区项目不仅建筑体量大,而且结构形式各异、布局复杂,如何协同作战是项目设计、施工面临的最大问题。此外,项目涉及高支模、深基坑、群塔作业等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高的分部分项工程达20处,一般危险性较高的分部分项工程多达50处。
为了从技术上保证项目协同推进,汉江国投安排制定了技术方案,引进智慧工地管理技术。施工单位襄阳路桥搭建bim云平台,采取5d技术创建三维场布优化群塔作业和装配式构件吊装,建立起可视化的管理流程,实现多部门、集成化、信息化协同管理,项目管理团队因此获得湖北省bim大赛综合应用二类成果奖。
“项目采取的是epc总承包模式,21栋单体建筑需要边设计、边施工,设计上出一点问题,就会牵制整体施工进度。”谈到刚接手项目时的感受,项目总工吴明亮这样说。
为落定总平面定位图,他安排人员一遍遍勘验现场、一遍遍修改图纸,和同事们一起研讨停车位设置、围栏样式、旗台尺寸等细节问题,按照既定节点完成任务;为实现机电管综早日出图,他自学机电安装方面知识,有时还跟着设计单位、分包队伍和bim团队学习,确保项目设计紧跟施工节奏。
除了技术创新、设计赋能外,项目团队还结合实际需要,及时协调补足资源短板,为项目建设按下“加速度”。
“学生公寓、教学楼采用的是装配式建筑,建筑面积有8万平方米,对混凝土预制构件产能要求高。”吴明亮说,鉴于本地产能有限,他们提前要求供应商开通外地渠道,及时保障装配式建筑材料需求。最终,在工地现场,34部施工电梯有序升降,22个塔吊交替穿梭,各类问题被分而化之、各个突破,项目的21栋建筑真正实现了同步施工、并联作业。
“整个项目投入的人员很多,高峰期需要3000人以上,仅建设单位管理人员就有十多人,一线管理人员也有近50名。即使这样,我们每名管理人员还是身兼数职,每个项目经理负责几栋楼的施工管理。”建设单位襄投置业副总经理何襄宜说。
“白加黑”“5 2”……所有项目建设人员发扬苦干实干精神,千方百计抢进度、赶工期,为顺利完成工期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短短500余天,汉江国投就让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拥有21栋单体建筑的项目拔地而起,再次展现了“铁军”风采,创造了施工奇迹。
“智慧之眼”呼之欲出,“智慧之光”即将闪耀,让我们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