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日报】回应群众更高的期望——2020年我市办好民生实事工作回眸-m6米乐app

【襄阳日报】回应群众更高的期望——2020年我市办好民生实事工作回眸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11日 阅读次数:4

1月9日拍摄的改造后的襄隆路。 全媒体记者 杨东 通讯员 陈鑫 摄


全媒体记者 黄可 见习记者 杨帆

民生期许殷殷,奋斗未有穷期。近年来,随着市委、市政府关于大美襄阳的庄严承诺一步步兑现,中心城市功能的日臻完善,襄阳人对于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期望。

从治理襄水生态环境、补齐农村“两基”短板,到建设口袋公园、改造老旧小区、整治背街小巷,从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普惠性幼儿园,到打通中心城区道路“微循环”、优化公交线路……于实干中见情怀,于实干中见追求,一桩桩一件件都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于实干中见境界,于细微中见精神,一桩桩一件件都在用全副身心去打磨。

在难忘的2020年,市委、市政府聚焦群众期待,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民生实事步履铿锵,着力实施了26个民生实事项目,进一步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缺什么就补什么,田园生活愈加美丽

一眼望去,这里不仅道路平整干净,房前屋后清清爽爽,还有十分别致的文化广场、见缝插针的“小果园”“小花园”……走进高新区刘集办事处许营村,眼前的田园风光朴实而又不失精致,充满了乡情野趣,不禁让人心中泛起阵阵惬意。

1月的一天午后,残疾人徐国锋正在自己的养殖场里忙碌。他不仅身体有残疾,而且因为高血压瘫痪过,而他的脱贫历程更是激励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生动“教材”。

“村里有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到那儿去分享一下奋斗的故事吧!”面对许营村“两委”的邀请,徐国锋说,“能为村里的发展出点力,我很高兴。去年,村里‘两基’建设做得很深入,如绿化、整治环境卫生等一些工作都是我们期盼的。党和政府创造了这样好的条件,我更有信心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是“两基”补短板强弱项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2020年,民生实事围绕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奠定坚实基础这一目标,推进1000个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建设。

乡村规划、农村道路、垃圾治理、“厕所革命”、污水治理、村庄绿化、村庄亮化;农村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村卫生室、公共法律服务室、农村幼儿园、农村公益性墓地……对照支撑现代文明生活的“标准配置”,缺什么就补什么,让农村人居环境为之一新、农民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为之一振。

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全市已推进1498个村“两基”补短板强弱项建设,其中第一批570个村已经基本完成,第二批928个村已经全面启动建设,超额完成“两基”补短板强弱项建设任务。

“缺什么就补什么”是贯穿“两基”补短板强弱项建设的主线,更是谋划实施民生实事项目的重要依据。盯住全市农村群众关切,用心营造宜居宜业的人居环境。2020年,公路建设、“厕所革命”以及维修危桥、涵洞等民生实事项目均超额完成任务。

一年来,全市建设农村公路2886.8公里,占民生实事目标任务的144%;实际建改农村户厕11.05万户,占当年任务的127%;建改农村公厕674座,占当年任务的160.5%,乡镇公厕完成92座,超额完成38座,“厕所革命”三年计划圆满收官,总任务完成率达113.6%;计划维修加固危桥、涵洞20座,实际完成25座。

精心打磨细节,城市空间愈加精致

曾强的家在市灯具厂家属院,与襄水一墙之隔,清晨到襄水边跑跑步,是他坚持了多年的习惯。“这些年,襄水的变化很大,尤其是在我家附近,两岸的绿化已经做得非常漂亮了,如果水能再清一些,就没什么可以挑剔的了。”

前不久听到襄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开工的消息后,曾强特意去查阅了工程的具体内容。他说:“总的感觉,这是一个讲究细致、关注细节的工程,就像洗车店提供的‘精洗’服务,一定能把襄水的美丽原原本本呈现出来。”

襄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总投资42.4亿元,建设内容包括襄水全域15公里水生态修复、河道清淤、暗渠生态改造、房屋拆迁、景观提升等。2020年12月,该工程如期开工建设。

襄水之阳谓之襄阳。讲究细致、关注细节的态度从襄水这个城市的点,流淌到襄阳办理民生实事的每一个现场,城市空间因此愈加精致。

襄钢社区东院建于上世纪80年代,通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这里铺上了彩色沥青路,有了完善的绿化,停车难、易积水等居民关心的问题被一并解决。细节决定成败。群众关心的事能被精准定位,小区环境的“细枝末节”不被遗漏,与“三问于民”息息相关,即改造前问需于民,改不改居民说了算;改造中问计于民,怎么改、改什么,尊重居民的意愿;改造后问效于民,改造效果好不好,由居民来评价。

背街小巷改造项目打通了华中制药厂樊城家属院的围墙,街边优美的绿化自然融入小区的生活环境之中。在背街小巷整治和老旧小区改造中,因地制宜实施“拆墙透绿”,带动了中心城区670余个单位参与其中。

位于樊城云集路和板桥路的三角地被改建为一个典型的口袋公园,虽然面积不大,但景观丰富,有很强的设计感。正在园内散步的郭师傅说:“这里以前是杂物堆放场,夏天蚊虫特别多,现在建成游园变美了。”

一年来,我市完成了200个老旧小区和64条背街小巷的改造整治任务;计划新建改造的中心城区公园游园、口袋公园10个,实际建成16个;新增绿地面积141.4万平方米。

精致城市空间离不开顺畅交通的支撑。

东西轴线、凤雏大桥等一批大型交通工程的建设,如扩大网络带宽一样,是带来顺畅的基础条件,而提升现有体系的效率,也如需要及时更新app一样,是解决“卡顿”的重要一环。

2020年,我市把优化完善交通体系纳入民生实事。

城市路网更加通畅。卧龙大道、襄隆路“搓板路”改造项目完工,襄阳大道“搓板路”改造项目预计今年2月完工;皮坊街等7条片区“微循环”道路被打通;长征路市中医医院门前等5处城市堵点完成改造。

停车难得到有效缓解。市区共完成11个停车场项目建设任务,共增加2583个公共停车泊位。襄阳市智慧停车管理平台完成终验工作,共接入市区公共停车泊位12985个,已完成智能化改造的7029个道路泊位数据全部接入系统。

绿色出行更加方便。交通部门超额完成民生实事确定的任务,累计改造中心城区港湾式公交站台51个,优化调整30条公交线,建设公交专用道29.4公里,开通中心城区至襄阳东站公交快线4条。

精心优化公共服务,生活空间更有温度

在樊城区太平店镇运动健身中心,廖俊波约上几名老同学,用一场篮球赛来庆祝新年的到来。他说:“场地是塑胶的,条件特别好,打起球格外过瘾。”

在枣阳市第三实验小学,新建成的教学楼颜色鲜亮,简洁明快的造型溢出一阵阵科幻的感觉,勾起孩子们求知的欲望。学生家长董蕾感慨道:“孩子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当家长的怎么能不欣慰!”

在襄城区悦居长者照护中心,李军国与老伴一起向工作人员咨询入住的相关事宜。“桌子边角都做成圆的,可以减轻意外伤害。这里的设施真的很人性。”李军国说,“孩子都在外地,我们将来住进来,自己省心,孩子们也放心。”

……

一个个寻常的生活片段,汇聚成一幅和谐温馨的民生图景。

2020年,民生实事积极顺应群众对于高品质生活的需求,继续在文体、健康、教育、养老等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发力,着力营造一个更有温度的生活空间。

各级政府共安排1.09亿元用于支持民生实事项目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吸引1.84亿元社会资本投入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实际新增各类养老床位2374张,共建成117个具有示范功能的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超额完成任务。

全市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20所,增加学位22820个,其中城区11所,增加学位10420个;新建、改扩建普惠性幼儿园17所,增加学位2925个,其中城区10所,增加学位2015个。

28个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新增体育场地面积近10万平方米,服务周边健身群众超过30万人。

奋斗未有穷期,我们仍在努力!襄阳人一个个绚丽的梦想正在变成一个个美丽的现实!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