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中共襄阳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体会议新闻发布会(第二场)在南湖宾馆举行。图为发布会现场。 全媒体记者 李旭晖 摄
时 间 2020年12月15日15:00
地 点 南湖宾馆1号楼会议室
主 题 学习宣传贯彻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精神
主持人 李 凌 市委副秘书长
嘉 宾 段细柱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
水 波 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
汪厚安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沈明晶)12月15日下午,襄阳市委在南湖宾馆召开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新闻发布会第二场,市经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住建局负责人分别介绍了学习宣传贯彻市委全会精神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汪厚安 全媒体记者 李旭晖摄
全力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
让中心城市的功能“强起来”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沈明晶通讯员黄舒鹏 石磊)12月15日,在襄阳市委新闻发布会上,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汪厚安介绍说,“十四五”期间,襄阳将强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让中心城市的功能“强起来”。
汪厚安说,襄阳要融入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就要突出建设功能强市,加快城市中心、城市核心建设,着眼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要素吸引力、辐射带动力,更深层次推进城市功能设施配套和生态环境优化,巩固提升襄阳战略区位、空间形态、人文底蕴、自然禀赋等优势,更好引领“襄十随神”和汉江流域城市群发展,成为长江中游、中原、成渝、关中平原四大城市群合作互动、协调联动的战略链接。
基本实现中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完成城市外环、中环、内环和东西轴线、南北轴线等骨干路网建设,全面建成“两轴三环九放射”骨架路网体系,形成“一心四城”互联互通的快速通道。按照“窄路密网”的理念,大力推进道路微循环系统建设,加密跨河跨江桥梁,打通过铁通道,加密城市路网。加强中心城区排水防涝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排水泵站、排水管网建设和雨污分流改造力度,“十四五”期间基本解决“城市看海”问题。加大城市供水、供气、供暖基础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全面提升市政公用设施覆盖范围和保障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
基本实现城市功能配套完善。全面拓展城市设施服务功能,推进中心城市所需要的会展中心、体育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商业服务中心进一步配套完善,补齐高端商旅酒店、一线品牌卖场、特色步行街等短板,把襄阳打造成为功能完善、品质一流的现代化区域功能中心,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和风貌。实施“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全力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十四五”期间基本完成棚改和旧改。加快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继续实施中心城区架空线缆整治,基本消灭空中“蜘蛛网”和地面“拦路虎”,有序推进城市道路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城市街道环境。加快襄阳古城和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整治和品质提升,重塑历史风貌。积极推进生态系统修复,综合推进襄水、七里河等城市水体治理和邻水景观带建设,加快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提升城市水环境质量。全力打造鱼梁洲生态“绿心”,合理布局大型综合性公园,见缝插针推进口袋公园、立体绿化、节点绿化,争取举办湖北省园林博览会,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全面提升住房供应和住房保障水平。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健全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保障托底的住房供应体系,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品质的住房需求。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不动摇,以“全生命周期”的住房监管来推动住房品质提升,保证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健康平稳发展。大力发展租赁住房市场,积极引导空置存量房源进入住房租赁市场,基本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实现供应主体多元、经营服务规范、租赁关系稳定的住房租赁市场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坚定不移执行商品住房项目公租房配建政策,多渠道筹集公租房、人才公寓等项目,基本建成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体系。
全面推进美丽城市、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强化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多规融合、空间协调,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布局规划,一体推进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着力完善县城和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功能,构建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县级城区为支撑、美丽城镇为节点、美丽乡村为基础的“四位一体”城镇发展格局和功能体系。
段细柱 全媒体记者 李旭晖 摄
我市深入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活动
组建市、县两级驻企工作专班1547个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刘倩 通讯员朱成龙)12月15日,在襄阳市委新闻发布会上,市经信局党组书记、局长段细柱对我市开展的“千名干部进千企”活动最新进展和成效进行了详细介绍。
段细柱介绍,市委、市政府今年3月底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深入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共组建市、县两级驻企工作专班1547个,参加帮扶的党员干部达2127名。活动启动后,各个专班闻令而动,以战时状态、战时措施扎实开展帮扶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受到广大企业的高度赞誉。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千名干部进千企”活动也形成了常态化工作机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解决困难问题的渠道更畅通。各帮扶工作专班充分发挥优势,积极协调牵线搭桥,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市场、融资、用工、要素保障、项目建设、法律纠纷等各种问题近2000个。需要跨部门解决的问题,市企业服务组建立企业问题分办台账,每周对分办的问题进行跟踪督办,目前交办企业反馈问题13批次,共计109件得到解决。对于共性重大问题,及时提请市政府召开专题会、政府常务会协调解决。
落实兑现惠企政策的方式更精准。依托各工作专班广泛进企业面对面开展政策宣传和解读,并将政策清单与企业的实际相结合,帮助企业用好用足支持政策,做到应享尽享。1月至10月,全市累计新增减免税费45.6亿元。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为5517家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1561万元。落实电价优惠政策,2月1日至9月30日,已为非高耗能大工业及一般工商业客户办理退费15097万元。落实“对承租国有资产类经营用房的中小微企业免收3个月租金,再减半征收6个月房租”政策,市财政共减免房租8700万元。对2020年2月1日至4月30日期间,承租市场主体和居民个人房屋没有享受到租金减免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放租金补贴,市财政对中心城区首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放租金补贴6399万元,惠及23421家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市直各部门为企业争取国家级奖补资金近2亿元。近期,还将为200多家工业企业兑现市级工业倍增政策资金约1.5亿元。一系列惠企政策的落实,有效降低了企业成本,缓解了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
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成效更明显,工业生产在今年4月实现了当月由负转正,10月、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7%左右。市场销售形势企稳回升,10月当月,全市制造业开具发票金额155.04亿元,同比增长21.3%。1月—10月,全市制造业开票1303.78亿元,同比增长3.9%。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刘倩 通讯员袁康 黎冬)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为“十四五”和今后一个时期襄阳工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12月15日,在襄阳市委新闻发布会上,市经信局党组书记、局长段细柱对我市如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段细柱介绍,在发展方向上,我市将推动龙头汽车产业加快融入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坚持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实现汽车产业迭代升级。同时,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导纺织服装、食品轻工、精细化工等传统产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不断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动产品升级换代;加快补齐印染、后整理、成衣、熟食、日化等产业短板,做强、做优传统产业。此外,还将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升级,密切跟踪国内外新兴产业发展趋势,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重点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打造一批具有领跑效应的未来产业。“在工作措施上,将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实施五大工程。”段细柱介绍,一是实施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强化基础性、通用性产业技术研发,加快在高端装备、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形成第一方阵的跟跑能力、策源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常态化企业技术创新对话机制,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参与国家标准、政策制定,提升行业话语权;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企业。
二是实施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工程。顺应“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方向,积极布局建设新型基础设施,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依托“襄阳云谷”壮大数字经济产业链,引导各类企业“上线互动、云端融合”。引导企业深化智能化改造,打造广泛覆盖、实用便捷的工业互联网,提升生产运营管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培育一批智能制造龙头骨干企业。
三是实施产业基础能力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深入实施《关于进一步支持工业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的若干措施》,打造要素聚集、上下贯通、相互配套、稳定安全的供应链体系。针对关键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重要技术装备和质量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短板,集中资源重点攻关,提高先进技术装备研发制造水平。
四是实施制造业集群发展工程。依托特色产业、龙头企业,推进汽车、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产业上下游垂直整合,持续推进延链补链强链,促进关联企业集聚集约发展。推动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循环经济等产业领域相关企业强化分工协作,实现错位竞争、融合提升。
五是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大力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和工业节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争创国家级绿色制造工厂,着力构建工业绿色制造体系。
段细柱介绍,在目标定位上,我市将力争在全国、在中部地区、在全省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产业基地,也就是创建国家车联网先导区,打造国家高端装备制造和智能制造基地,建设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打造中部地区电子信息产业新城,建设全省新能源新材料重要基地,巩固纺织服装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重要地位。
水波 全媒体记者 李旭晖 摄
强化物流顶层设计
建立“一体化”的多式联运新模式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沈明晶 通讯员谭元发)12月15日,在襄阳市委新闻发布会上,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水波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市将围绕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物流体系,适应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需要,扎实推进襄阳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
强化物流顶层设计。抓好物流发展规划,着力构建“通道 枢纽 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全力打造襄阳国际陆港物流核心圈,加快建设以浩吉铁路襄州北物流园为中心的铁路港、以传化为中心的公路港、以唐白河港和小河港为中心的水路港、以襄阳临空经济区为中心的航空港,推动物流园区整合集聚。
推进多式联运发展。补齐铁路、水运、航空等基础设施短板,以陆港公司为主体规划建设集疏运公路和铁路专用线及枢纽,切实发挥铁路、水路大宗货运中长距离运输优势,发展多式联运“五定班列”,实现内外贸混编发运。对接铁、水、空各枢纽节点,解决铁、水、公、空相互衔接问题,提升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建立科学高效“一体化”的多式联运新模式。
发挥龙头企业作用。推动陆港公司加快刘岗还箱点和铁路物流基地建设,完善国际国内物流通道;全面强化与浩吉铁路总公司的合作,建设集散和中转钢材、粮食、煤炭等大宗货物的集散中心;全面深化与盐田港的合作,推动唐白河港、小河港等重要港口建设;全面加强与民航部门、航空公司的互动,推进襄阳临空经济区建设,打造襄阳空港产业集群。跟踪服务传化公路港建设,发挥传化公路港优势,促进公路运输物流转型升级。
抓好绿色货运配送。继续完善城区物流园区、配送中心、末端网点三级节点,加大新能源配送车辆推广和示范企业培树,科学搭建城市绿色货运配送平台,构建“集约、高效、绿色、智能”的城市“民生物流”配送服务体系,解决城市配送“最后一公里”难题。
大力发展智慧物流。打造集企业、货物、运力、政策发布等信息数据于一体的智慧物流信息服务系统,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整合物流资源,应用网络货运平台、多式联运、甩挂运输和共同配送等运输组织模式,实现物流规模化、集约化、智慧化。
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骨干型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沈明晶 通讯员谭元发)未来五年,我市在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12月15日,在襄阳市委新闻发布会上,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水波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市将完成综合交通运输投资1413亿元,统筹推进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规划建设,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完善、立体互联。
铁路方面,继续巩固襄阳铁路枢纽地位,加快建成郑万高铁襄阳南段、呼南高铁襄阳至荆门段,全力谋划建设合襄高铁,实现襄阳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川渝地区核心城市高铁连接格局,全面迈进“高铁时代”。
公路方面,加快建成绕城南、枣潜北、襄阳至南漳高速公路。大力实施襄阳至宜昌、襄阳至新野高速公路建设,打通襄阳至西南和华东地区的快速通道。积极谋划老河口至谷城至南漳高速公路,进一步完善市域高速公路网。全面构建“四纵(枣潜、二广、南阳至襄阳至宜昌、老宜)两横(福银、麻安)一环(襄阳绕城和福银、二广城区段)多支(保康至神农架、老河口至谷城至南漳)”高速公路网,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市高速公路总通车里程达到915公里,高速公路网密度达到4.64公里/百平方公里。同时,优化完善国省干线主通道,加快207国道襄州至宜城段改建工程,建成河谷汉江大桥、宜城汉江二桥、牛首汉江大桥等公路过江通道,积极谋划南漳、保康、谷城三县交界区域对外通道。到“十四五”末,国省道二级以上公路比例达到90%,主要经济干线达到一级公路。全力建设“四好农村路”,加快实施以乡镇对外双通道、乡镇内部双循环、行政村通双车道为主要内容的“三双”工程,大力建设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促进农村公路建设与资源开发、旅游康养等产业发展有机融合,推动农村公路一线串珠、连片成网。
水运方面,加快汉江高等级航道建设,建成雅口、新集枢纽,贯通汉江千吨级航道,积极谋划将襄阳城区以下航道提升为2000吨级航道。支持盐田港投资、建设、运营襄阳港,以小河港区、唐白河港区为重点,以河谷港区建设和余家湖港区转型发展为支撑,建设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港区。
航空方面,完成襄阳机场t2航站楼国际区改造,积极推进3200米跑道建设,进一步拓展襄阳机场航线网络,完善轮辐式航线网络架构,积极开拓国际航线,力争2025年旅客吞吐量突破350万人次,打造一类航空口岸和区域性航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