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底,汉十、郑万高铁将开通,襄阳正式进入高铁时代。
高铁时代,襄阳有了新的发展平台、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
即日起,本报开设《拥抱高铁时代 襄阳一路向阳》专栏,采访相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共同思考高铁时代城市的发展方向,推进我市“一极两中心”建设在高铁时代走得更稳、更快。
“高铁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11月17日,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付劲松接受专访时表示,只有充分发挥好高铁经济的“正效应”,襄阳才能真正享受到高铁时代的红利。
汉十、郑万两条高铁开通后,我市铁路运营里程将达到800多公里,初步形成了以郑万高铁、焦柳铁路、浩吉铁路为“三纵”,以汉十高铁、汉丹铁路、襄渝铁路为“三横”的铁路运输网络。
“襄阳将成为武汉至西安、北京至重庆、呼和浩特至南宁、上海至重庆四条快速铁路通道的重要枢纽和节点。”付劲松表示,高铁不仅将重塑襄阳铁路枢纽和“七省通衢”的地位,更能增强襄阳连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的纽带作用,拉近襄阳与世界的距离,进一步增强襄阳在中部地区崛起中的优势,为“一极两中心”建设夯实基础。
付劲松认为,高铁开通后,规模大、实力强的城市“虹吸效应”会进一步增强,通过“高铁通道”对周边小城市资源进行吸附,特别是经济发展落后、居住环境不佳的城市,会面临“被通道”“被削弱”的风险。但大城市也面临城市空间发展受限、人力资源成本过高、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给中小城市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数据显示,武广高铁开通后,武汉接待国内外游客数量一度同比增长187%和75%,咸宁旅游接待人数、总收入连续4年保持40%以上的高增长。
“高铁开通后,我们要促进襄阳文化旅游‘二次创业’,才能让旅游业最终受益。”付劲松说,高铁正改变着我国旅游交通格局,使“快旅慢游”成为可能,并将不断扩大沿线城市旅游产品辐射半径,带来旅游地的空间重组和功能转型。
付劲松表示,要打造襄阳旅游“金字招牌”,就必须不断拉长旅游业发展链条,扩大襄阳旅游的影响力和辐射范围,促进城市间的旅游合作与开发,推动旅游客源市场结构的转变,打造精品旅游品牌和旅游线路。“发改部门要结合襄阳文化旅游特色做好项目推进工作。”付劲松表示,他们将加快推进华侨城、关圣古镇、唐城三期等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十四五”期间积极推进中铁博览城、汉江生态城等一系列文化旅游项目落地开工,提升襄阳旅游业承接能力,让游客留得住、有看头。“高铁还会促进米乐官网app的服务业提档升级,加快补齐我市服务业短板。”付劲松说,高铁加快了“人”这个要素的流动,一方面会促进现代服务业提速,另一方面会倒逼传统服务业提档升级。
以物流业为例,汉十高铁通车后,现有汉丹铁路、襄渝铁路货运能力得到释放,每年可增加5000万吨的货运能力。“货物的输送能力、运输效率将得到极大提升。”付劲松指出,高铁将改变襄阳目前的物流格局,推进新的快递业务迅猛发展。我们要鼓励各类物流企业积极参与竞争,不断改善服务质量,提供特色、优质服务,降低成本,进而提升襄阳物流业整体发展水平。
“要壮大自身硬实力,更要加强软实力建设。”付劲松表示,襄阳自贸片区拥有先行先试及相关扶持政策,要依托高铁密切与“一带一路”特别是北上广深等中心城市的联系,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持续提升襄阳东站的“汇聚效应”,加快高铁小镇和东津新区建设,带动全市金融、保险、酒店、电商、总部经济等高端服务业发展。“要促进襄阳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不断提升襄阳城市化水平。”付劲松说,要积极推进“建设万亿工业强市”“三年工业倍增”等工作计划,大力招商引资,积极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大数据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吸引更多的人才、资源向襄阳转移,让高铁经济的“正效应”为襄阳发展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力。